發布時間:2022.05.05 瀏覽量:1106
伴隨著2019年全球疫情對中國B2C跨境電商行業的催化,跨境電商迎來結構性增長,中國國跨境電商物流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今天進入e通世界產業觀察視野的就是“跨境電商以及其配套物流產業”,我們將從與大家共同分享這一產業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最新動態。
五、新興市場的所帶來的契機和挑戰
一、全球新冠疫情后跨境電商的發展趨勢
自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發生后,目前中國國跨境電商結構性成長的主要增長點是出口部分。隨著跨境電商出口B2B、B2C的崛起(B2C增速更高),中國國跨境電商行業總體保持著較高的增速,2020年交易總規模達12.5萬億。假設我國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速在疫情后5年內平均保持約12%左右的增速上漲,預計到2025年,我國跨境電商行業交易額或將達到22萬億,按照物流費用約占行業收入20%左右進行估計,未來3~5年我國跨境電商物流行業或有約兩萬億空間待釋放。
受到疫情催化,2019-2020年全球主要地區零售電商用戶增長4%左右,2020年電商用戶滲透率達到70%-80%。同時,海外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發生了一定的改變,12%的受訪者首次開始在線上購物,55%的消費者拓寬了在線上購買的品類,而約27%的消費者延續了之前購買的品類但維持或增加了線上消費金額。2020年美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加速增長,說明疫情催化海外線上零售的部分紅利流向了跨境電商。
二、國家戰略:跨境電商及跨境電商物流大力發展
中國電商的崛起離不開線下物流體系的支撐,同時又為發展初期的快遞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增量需求,形成了不斷加強的正向反饋。電商GMV增速與中國快遞業務量增速基本匹配,兩者是協同進化體的關系。而美國快遞行業在電商出現之前就經歷過價格戰并達到穩態,形成了UPS、FedEx、USPS三家獨大的局面。圍繞商務件設計的網絡承載能力不足,供給力量偏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亞馬遜等電商的發展。
(3)支持企業積極融入國際貿易與產業鏈,發展跨境電商業務。
三、跨境電商物流行業現狀
(一)與傳統跨境物流相比,跨境電商物流的鏈條更長、航空貨運模式為主
傳統跨境物流的流程大體與跨境電商物流差別不大,由國內運輸-報關-干線運輸-清關-海外運輸等環節構成。主要的區別在于傳統的跨境物流主要針對的是傳統外貿,而傳統外貿的主體主要是企業,也就是B2B的進出口,貨物多為大批量、少批次,干線以海運為主。(3)運輸主體和形式多樣,缺乏貫穿全鏈的資源整合者:運送主體上,直郵模式可能涉及到郵政公司、國際快遞公司、貨代公司或國內具備跨境物流業務的快遞公司、航空或船運公司、商業清關公司以及出口國當地的快遞公司。海外倉模式比直郵模式還增加了第三方海外倉服務商或自建倉。主體和流程的復雜多樣導致了跨境電商物流行業的資源整合難度高,缺乏有效貫穿上下游的資源整合者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跨境電商物流服務。
跨境電商B2C中,國內的貨代得以整合全鏈,提供門到門的運輸,貨主前置與定價模式的變化,有望帶動中國貨代的定價能力和潛在利潤空間得到極大釋放。
跨境電商出口B2C物流模式中,直郵模式需要整合全鏈的資源,但可以通過代理郵政與商業快遞的方式以較為輕資產的模式運營。而海外倉則需要大量的重資產投入。目前行業中小企業主要選擇其中一種模式去運行,而像遞四方、縱騰集團這樣較相對更大規模的企業則可以兼顧二者。
目前行業格局尚且較為分散。行業內的龍頭公司縱騰、遞四方營收約在100億元左右,燕文物流營收約為60億元,則縱騰、遞四方、燕文三家龍頭的市占率約為5%,行業集中度較低。
從發往海外包裹的運送渠道看,目前中國郵政包裹占據主導,約占所有包裹量的60%左右,除去中國郵政包裹外,云途和燕文的包裹也較多,而后是國際快遞,如DHL和FEDEX以及順豐、萬邦速遞等國內快遞商。我國跨境電商物流針對的主要海外市場分布于北美以及歐洲。
四、跨境電商及物流產業的發展趨勢
目前,跨境電商出口的賣家所采用的運營模式主要包括平臺模式和獨立站模式。品牌賣家主要通過深耕供應鏈、精細化運營垂直類目、打造重點產品來形成自身品牌,最終可能會向著獨立站模式發展。品牌賣家主要采取海外倉模式,甚至可能會自建海外倉。獨立站模式的優勢是可以讓賣家擁有很高的自主權,在銷售品類、產品選擇、定價等方面無需受到平臺的擠壓和限制。同時,獨立站模式讓賣家可以最大程度上收集與分析客戶的信息,用于后續的選品與營銷,培植自身的客戶群體。賣家也可以利用獨立站分散在第三方平臺賬號受限、被封的風險。隨著亞馬遜等平臺對賣家的監管與限制越發嚴格,許多賣家也逐步采取第三方平臺+獨立站同步運營的模式,在平臺之外利用獨立站沉淀自身資源,分散平臺風險。
從產業演變的趨勢看,賣家向著品牌化、產品精品化的方向不斷提升。我國的跨境電商行業發展的十余年中,賣家們的選品、運營策略不斷發展進化,逐步由最開始的白牌商品、大規模廣泛鋪貨的模式向著精品鋪貨、精品化乃至品牌化的模式逐步過渡。其中的推動因素主要是我國品牌商的崛起。我國品牌整體知名度、信任度總體逐年上升,2019年分別達81.2%、73.7%,同比增長0.4%、2.9%。我國品牌商正逐步走入海外消費者的視野。對于賣家而言,品牌化有助于占領消費者心智,提升消費者粘性與復購率,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忠實度,促進品牌的成長。
第三方平臺對于賣家的監管日趨嚴格,倒逼賣家尋求自身私域流量的建設。跨境賣家的品牌化趨勢下,新興平臺與獨立站模式有望加速發展。盡管2020年Amazon、eBay以及Walmart三大平臺依然穩占美國電商平臺銷售額前三名的位置,新興平臺的崛起速度卻不容忽視:2020年美國非Amazon電商平臺GMV增速達44.3%,非Amazon和eBay電商平臺GMV增速達63.5%。
五、新興市場的所帶來的契機和挑戰
目前我國跨境電商主要目的國是北美與歐洲,但是新興市場的增長潛力巨大,電商滲透率空間大,是未來跨境電商與配套物流發展的藍海地區。新興跨境電商市場有東南亞、中東、拉丁美洲、非洲、俄羅斯等,其跨境電商發展尚處于早期,市場亟待開拓。 新興市場的特點是購買力和對于產品與物流品質的要求與歐美較成熟市場相比較低,低價、白牌商品在新興市場依然具有很大的空間,賣家入場的門檻相對而言也較低。東南亞(印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6國):高經濟增長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拉動人們消費習慣變化,線上購物逐步興起。東南亞地區年輕人口多,年輕人消費需求大,同時,消費者上網時長較長。2020年東南亞6國本土電商市場規模同比增速超過50%,目前東南亞市場上比較大的平臺是Lazada和Shopee。
總體來看,需求端的賣家質量、運營模式自主度、市場成熟度等指標,綜合決定了供給端的物流服務的特性、模式與難點,進而對跨境物流服務商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物流企業的服務質量、成本控制能力、獲客能力和資源獲取與整合能力將決定企業能否在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
結束語
因全球疫情所帶來的具有共同性的消費習慣變化,給中國跨境電商以及其配套物流產業帶來的是無限廣闊的市場,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其成熟且領先的物流體系,已經在全球范圍搶占先機,而今后需要中國企業做的是跨境電商本身和配套物流產業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以確保在全球范圍內保持競爭力。